BI4IVE 2016年盛夏,背着帆布包的我从鲁东南小城来到济南求学,录取通知书尚带着油墨香。对业余无线电的痴迷让我在入学前就扎进网络海洋。当BI4KKF从数十个沉寂的 "僵尸群" 里将我 "捞" 出来时,尚不知“黄河”这个群体将牵起我往后近十年的人生脉络。最先奔赴线下之约的是 BI4KYQ 与 BH4KEB 两位前辈,他们用截然不同的方式为我推开无线电世界的大门 —— 一位踩着油门穿过半座济南城,在宿舍楼下做信号测试,为我第一台设备的选购提供指导建议;另一位牵着我扎进通讯城的人潮,用带着老火腿腔调的章丘话拍着柜台:"这孩子黄河的,给个实在价!"。两位前辈对新人的照拂细致入微,举手投足间尽是长者的温厚与关怀。只是他们腕间臂上蜿蜒的青黑色图腾,似是岁月镌刻的故事浮雕,初遇时曾让我心底掠过一丝莫名的惶惑——一度以为只有在获得这样不羁的印记之后,才能徜徉在无线电的海洋。 大一时的充电站固定在BI4LAV老师的出租屋,暮色漫过窗棂时,醇柔的烟嗓顺着天线漫进夜空,转身就变成三菜一汤。我总以 "学习主控技术" 为名蹭饭,看他在灶台与电台间切换的利落身影,恍惚觉得他该转行,去做美食博主,或者深夜播客。 BI4IIF总会在华强写字楼的茶桌前等我,紫砂壶里泡着三十年的熟普,茶渍在杯沿结出岁月的年轮。这个自称“糟老头”的老前辈,会指着我怀里的新宠电台笑道:“这机器就像青春期少年,嗓门大但底子薄”。说是“顺路”蹭茶,实则醉翁之意是老前辈的胸中丘壑—— 那些以茶为名的长谈,原是他把几十年的电波经验,悄悄蒸馏进普洱的回甘里。 与KKF的线下初遇虽迟,却烙印深刻。记得那日他手机突发故障,出校门时提前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地点,不想我下了公交便与他失联。听筒里反复的忙音让我心头打鼓,莫名闪过 “莫不是遇着骗子” 的荒唐念头。情急之下打开439.110直频,那带着电流杂音的 “抄收” 才让悬着的心落了地 —— 后来才知,这场 “失联惊魂” 不过是序章,我真正被 “骗” 的人生,才刚刚开始。 KKF 老师的 “坑系哲学” 堪称一绝。他总说无线电不算“坑”,转头却引我跌入到军刀(哦,是对讲机而非冷兵器)的世界里。接着是电台背负系统的重量美学、尼康镜头的光影陷阱、傲雷手电的光束执念。从莱泽曼的实用性到索格的齿轮之美,从纳拓的刃尖锋芒到纳丽德的暗夜魔法,再到龙牙战靴踏过的荒野、赫利肯冲锋衣裹住的风霜、麦格霍斯背包收纳的星辰 —— 那些年,他向我展示的每一件 “神器” 都附赠一句 “必备”,待到我钱包瘪下去之后,才惊觉自己早被这位 “坑主” 套牢。 如今,他却在群聊里化身 “拔草卫士”,对着新人苦口婆心:“这玩意儿慎入,玩深了费钱”、“背负没啥用,谁天天出门背着”。当他西装革履站在婚礼台上,以证婚人身份翻开祝词时,我忽然懂了 —— 他带过最深的 “坑”,从来不是某个品牌或装备,而是将我推向了名为 “婚姻” 的“深渊”。其实最初定下的证婚人原本是BI4LDE老师,不想婚礼前夕他因单位急事无法到场。这位总在电波里带着爽朗笑声的前辈,曾是我感情路上最热忱的 “观察员”。2018年暮春,我带着初交往的女友去黄河滩参加五五节活动,小姑娘性子腼腆,见了满滩的HAM前辈便躲在我身后。正午时分大家围坐野餐时,她攥着矿泉水瓶迟迟不肯上前。这桩 “社恐名场面”,后来成了我们每次见面的笑谈。往后的日子里,每次线下相聚,LDE 老师的问候总带着 “家属近况” 的固定内容。电波里的呼号虽未化作婚礼上的证婚词,可黄河边的风早已伴着前辈追问 “对象咋样” 的执着,把温暖的红线埋进了时光里。如今再想起那场未能成行的证婚,忽然觉得有些缘分本就不必拘泥于形式。 聊起证婚人便不自觉又联想到那段筑巢往事。骨子里带点大男子主义的我,总把婚前买房当作给爱人的承诺勋章——非要在城市楼宇间寻得一方窗明几净,才算给漂泊的爱情落下锚点。这念头刚冒,BI4LDM便像装了“雷达”般杀到,凭着他在楼市圈织就的人脉网,带着我挑遍了泉城的房子。最难忘的是过户那天,他攥着一沓文件在不动产中心跑成旋风,连工作人员都笑问:“这是您家亲戚吧,那么上心。”不等钥匙焐热掌心,装修的战场又轰然拉开。以BI4LBR为首的 “扫地僧”们便化身成了“装修队长”,一有闲暇便来帮我干活。其中还有一个精通红警建造但是不咋实际建造的BI4IVE。与IVE的相熟不算太早,是在黄河“转型”以后。毕业后因工作辗转,曾将无线电爱好束之高阁。从工程岗调回设计岗不久,生活刚安稳一些,本来想着先踏实工作几年,等成家立业以后再重拾旧好。可一场骤变如惊雷落地,将猝不及防的黄河人连同一些旧时光一并卷入漩涡。 和台长道别的那天很热,暑气蒸腾似要熔化天地。汗水浸透了身上的T恤,白花花的汗碱在黄河马甲上蜿蜒成霜。前来送别的人挤满了整片空地,身影在烈日下攒动成黑压压的林。排队走进那间小屋,远远望见他静卧着,仿佛只是沉沉睡去。恍惚间,脑子里闪过第一次和他的接触,用那辆偏粉色的小车载着迷路的我去黄河边架台,风里还裹着河边泥土的腥甜。鞠躬三次,排队离开。 为了避免黄河“群龙无首”就这么散了,KKF勇挑重担,扛起引领大旗。众多前辈亦于其身后鼎力相助,其中IVE便是最为突出的贡献者之一。 不知怎么在IVE的“巧言善诱”下,鬼使神差地答应制作一期视频,自此便踏上了一条“不归路”。在视频做出来之前,IVE开启了全方位、无死角的“催稿模式”:私信、群聊、朋友圈留言,处处可见他催稿的身影。到后来,更是频繁催稿,不是在我家楼下守候,就是在我单位楼下的某鹿咖啡“蹲点”。 不仅如此,其他事情上也常常被IVE“拉壮丁”,助力各项事务推进。从打理各宣传账号的后台,到协调分担各类事务,甚至包括这篇文章的诞生,都离不开他的“鞭策”。学习方面,IVE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他以独特的方式,“逼迫”我不断进步。去年C类考试前一周,他拉着我半夜去喝馄饨,“觥筹交错”间督促我学习,最终助力我顺利考取C证;去年底,在IVE的“严格施压”以及BA4MY和BI4MPY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我在某比赛某组别中,同时荣获第一名与倒数第一名。 回首这九年来的点滴,黄河俨然是一方温暖的精神沃土,滋养着每一位成员。在这里,没有单打独斗的孤勇,只有互帮互助的温情。前辈们如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,以经验为笔、以关怀为墨,在我的成长画卷上勾勒出绚丽色彩。这份情谊,我始终铭记于心。如今,我愿化身星火,即便光芒微弱,也要竭尽全力,与众人携手守护这份珍贵的传承,让黄河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,续写新的华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