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大家可能下意识都会想到应急通信,但是现如今真能把 ham 都叫出来保障通信的场景,可能真的只有是 S3 了……
咳咳,言归正传。大概是前年河北洪灾的时候吧,我看到报道通信无人机(可能就是 lz 引用的翼龙二号)的覆盖面和效率的时候,曾感叹目前的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已经可以让 ham 的应急保障功能落下帷幕了。相较于通信双方都需要有专门设备(哪怕是手台/对讲机),恢复手机公网通讯更能满足一般人对于突发灾害下的需求——“报平安”。专门的电台或许只能通报灾情与协助调度指挥,而人手一部的手机才是能让普罗大众都保持冷静的定海神针。
那难道业余无线电真的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吗?在讨论这个话题前不妨看看其他已经被历史“临幸”过的业务。首当其冲的是书信。不知道大家往邮局寄 QSL 卡的时候有没有和柜台人员多多沟通,由于我自幼便被母亲带着集邮,每年的邮票册她老人家都要现场去柜台订购,因此我和老家邮局的人员还都算认识。从他们和投递员的口中,我惊讶地得知,就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,还能有着人数客观的书信群体。说来惭愧,小学的时候可能在座的各位也都学习过信封的书写格式,但是恐怕大家自此都没有真正的写过一份信件,而我也是其中一员,若不是要寄 QSL 卡片,我想这一辈子都应该和写信没什么交集了。在现在通讯便捷的程度下,我甚至都开始好奇,如今的小学是否还会教授这样的内容。可就是这么一个即时通讯触手可及时代,一个不起眼的县城还会有着不少写信的群众,甚至不乏一些年轻之辈,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。甚至,这还不算是孤例。如果你或者周围的朋友也爱写信,甚至还拥有名叫“笔友”的对象,不妨去看看 postcrossing 网站上的数据吧,一群手拿纸笔的人,正努力地向那遍布寰宇的光缆诉说着,通信依然可以是一件有温度的事,他们选择了书信作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。
另一个饱受数字化浪潮冲击的业务,或许是出版业。从十几年前移动时代的开始,报刊行业就在不停地走下坡路,传统媒体更是被新型媒体打得找不着北。但是这几年,随着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,我发现依然有人保持着订阅杂志的这一习惯。“订阅”,多么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啊!现如今你问大部分年轻人何为“订阅”,可能他会问你要续费的是哪家平台的会员,而在另一部分人脑中,“订阅”仍是一个具象的场景,是每个月一次的新刊,是归家路上的报刊亭,是回味本期的精彩与期待着下期的未知。我也曾问过朋友们,事到如今还在坚持订阅杂志的缘由是什么,有回答内容独占的,有回答从小看到大看习惯的,有回答网上信息纷杂不如杂志纯粹的。或许是因为我是个墨水屏“中间派”,他们给出的答案我做不到完全理解,但是有一件事我是确定的,那就是他们在阅读着自己订购的杂志时,一定是开心的,因为他们选择了报刊作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。
话虽如此,我想一定有人会说,“我就是不愿写信,加个微信想聊就聊”、“我也不会定报刊,浏览器一开想看就看”。诚然,这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,对应的,写信、看报,又为另一批人所选择。
我们,选择了业余无线电作为我们的生活之道,而同样的,业余无线电,也选择了我们作为它在历史与当下的传承。这是便我给我自己问题的答案。
DX、CW、Digital,Our way of life. But amateur radio doesn't come free